科技日报:“人机融合”值得期待 伦理风险亟待解决
◎本报记者 刘 艳 赵卫华 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向往的人机融合未来世界,是科技以人类为代表的“碳文明”及以机器人为代表的“硅文明”和谐共存,他所提出的日报“机器人三定律”,已跳出科幻小说,期待具有了现实意义。伦理 很多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风险技术专家将“机器人三定律”认定为未来机器人的安全准则,由此展开关于人与机器关系的亟待解决大讨论,并就“人机共融”的人机融合世界有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判。 在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任主席、科技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龚克主持下,日报三位院士在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领航峰会上,期待围绕机器人的伦理发展方向、路径及挑战展开了对话。风险 通用型机器人必要性不大 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亟待解决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乔红所言,人机融合人类对机器人有很多期待,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渐次落地,人们希望机器人能替我们做更多的事情,甚至更像人类。 乔红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机器人从简单的服务进化为越来越多地替代人类从事复杂、艰难、危险的工作,它和人类的关系已从“奴仆”走向好朋友,地位逐渐平等,但无论“人机融合”如何发展,服务于人依然是机器人的生存准则。 关于公众关注的未来机器人长什么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天然认为,未来机器人本体形态将会五花八门。 王天然说:“人对机器人有非常多的幻想,如果真的有人造肌肉代替现在机器人的钢铁机械臂,运动学都要重写。”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看来,基本建立在电机和齿轮传动机基础之上的机器人要完成物理世界的任务,可以走仿真之路,但目前还做不到真正仿人,因为材料等问题还没解决。 “围绕通用人工智能有很多争论,但造一个完全跟人一样的机器人,必要性不是很大,目前也做不到。”张钹说,“机器人的目标是协助人类完成任务,它基本表现为专用而非通用,既然如此,没必要非让手术机器人去扛大包,多任务种类的机器人是合理存在。” 发展要抓创新也要抓治理 人工智能技术对机器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张钹指出,公众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两个重要领域的理解存在偏差。 “或许是因为名字的关系,‘机器人’让公众误解为它必须像人,‘人工智能’让公众以为它是做智能的。”张钹指出,不能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划等号,也不能把双方理解为互相包含,这是两个独立的学科和应用领域。 “机器人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只是手段之一,它的目标是协助人类完成某种任务。人工智能的目标是用机器模仿人类的智能行为,追求的是机器的行为跟人类行为的相似性。”张钹强调,人工智能是用机器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不是模拟智能。 包括霍金在内的很多学者都持有这样的观点,人类一旦研制出有自我意识的超智能机器人,将无法控制它,后果很严重。 王天然表示,机器人统治人类的想法过于科幻,挑起了人和机器的矛盾。人类设计制造机器人的目的,不是让它争夺控制权,人造机器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 那么,人与机器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王天然以外骨骼机器人为例指出,现在的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伤残人士解决一定问题,它和人类的关系“宛如手足”。但人背负一堆钢铁,既不舒服,也暂未实现很好的协调。未来,希望人和机器人能够达成彼此感知互动,实现人和机器人“宛如同类”的关系。 张钹对当前的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未来发展持谨慎态度。尽管人类是否能制造出超级智能机器人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但张钹指出,现阶段人工智能算法存在不安全、不可靠等风险,“仿声”“换脸”等误用、滥用人工智能问题的出现发出了预警,机器人发展的远虑已经变成近忧,必须马上着手解决。 信息科技发展异常迅猛,但基本实现了安全可控,重要原因在于,信息学基础理论在信息科技发展之初就已建立。因此,张钹重申为人工智能补上理论基础的“第三代人工智能”理念初衷。 具体来说,就是融合第一代的知识驱动和第二代的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建立新的可解释的人工智能理论与方法,从而发展安全、可信、可靠和可扩展的人工智能技术。 张钹强调,虽然未来机器人治理有很多难题,但可研究新的伦理分析工具进行更好的伦理分析和结果预测,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对不道德和道德行为给出样本进行分析,以及通过仿真模拟大量实验来解决安全性问题和伦理问题。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华为宣布加入国际电联P2C数字联盟
- 浮盈744%!恒瑞医药员工持股计划赚翻了
-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福生接受审查调查
- 入局洗衣,丰巢的盈利困境
- 美媒:荷兰抵制美要求限制光刻机对华出口,“我们要捍卫自己的利益”
- 豫园股份转让招金矿业20%股权 紫金矿业拟40.63亿元接盘成二股东
- IMF:全球通胀可能正在触顶
- 聚焦进博会|工业“生产线”走入元宇宙 行业应用落地加快
- 沙特带头“翻脸”寻求增产,美、布两油双双跌超5%!
- 建发股份五度亮相进博会 携手合作伙伴共创美好未来
- 大摩:美联储将于明年12月首次降息 2024年结束缩表
- 兴业证券:个人养老金规则落地 储蓄型保险产品迎新机
- 黄金交易提醒:金价自一周低位反弹 多空博弈或加剧
- 公募股债\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陈涛:智能网联汽车面临供应链、产品等挑战
- 2022年10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524亿美元
- 上海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中国水下考古再添历史性突破
- “碰瓷”宁德时代?四连板众泰汽车解释:没有引进电池技术打算
- 国内成品油价“两连涨” 加满一箱油多花6元
- 专访艾伯维全球副总裁欧思朗: 推动更多创新药实现全球同步上市
- 搜索
-